说到 Hancock 大厦,不能不说 John Hancock 这个人。John Hancock 是富商,典型的北美贵族 ,衣食无忧后,进军政坛,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联合起草人之一,也是麻州的第一任和第三任州长。在联合宣言上他的签名在落款里不仅位置居中,而且非常大,理由是他自认为对这份重要的历史文献,他的贡献最大,所以签名要大些。欧裔骨子的当仁不让不仅在脸上,也落在纸上。所以英文里,Leave your John Hancock signature here 也是要求签名时可以开的玩笑。
当年在古老的 Trinity 教堂边上,有那么狭长的一个三角地带,要修一个现代建筑,要能做到古老和现代交融,又不违约,的确不容易,承接这项工程的正是贝聿铭建筑事务所。去看那个建筑时,那天是晴天,Trinity 教堂在镜面一样的大厦里延展,在现代建筑边上,因为镜面效应,老教堂没有老旧建筑的沉重感,反而与大厦上端反射的蓝天白云融为一体,熠熠生辉。且不说许多玻璃建筑是步其后尘,他在新旧衔接中寻找和谐的理念,依然胜人一筹,这个建筑被称为 Hancock tower 是否是冥冥中的安排。
有意思的是 Hancock tower 在建筑设计和美学上取得了成功,但是经济学上却是败笔,也许是因为开启玻璃材料做外墙的先河,在大暴雨后,大厦出现玻璃破裂,金属支架变形。有意思的是这个建筑虽然是贝聿铭建筑事务所承建,但设计师是贝聿铭的合伙人 Henry Cobb,并不是贝聿铭本人。但是 Hancock tower 力求简洁,追求创新,用几何图形突出现代感,又能对建筑周围的环境有清楚的呼应的这理念给我印象深刻,在我后来去参观的华盛顿的国家艺术馆的锐角和广场上的小金字塔,站在卢浮宫大厅里感受那来自玻璃金字塔的阳光,看着建筑里的各种几何线条,感受合理分流的人群时,又让我想起 Hancock tower。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,Hancock tower 为后来的同类建筑提供了极好的参照,谁又能说它对贝聿铭的作品完全没有影响呢。
人生如此,堪称圆满。
原创|陆芸
版面|王可馨
网页维护|张思泓
往期回顾: